高新审计分局:科学谋划、科技赋能助力投资审计水平再提升 |
||||
|
||||
济宁市审计局高新区分局深入贯彻落实投资审计“三个转变”要求,主动适应投资审计新形势,积极探索审计方式、方法,提升了审计质量效益,充分发挥审计监督护航经济发展的建设性作用。 (一)健全制度机制,构建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济宁高新区管委会出台了《高新区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规定了投资审计提档升级的具体做法;二是明确工作方向,对投资额4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全面跟踪审计,包含工程管理过程审计、结算审计、竣工决算及项目效益审计,对4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再单独开展结算审计工作,改为备案制,另外每年对400万元以下的项目开展一次专项审计调查,实现建设项目的审计全覆盖;三是强化结果运用,通过压减项目数量,审计人员将工作重心从造价监督转向项目全面监督,重点揭示重大损失浪费、违纪违规方面的问题,同时加大追责、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的震慑力,近三年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涉及政府投资建设方面案件线索15条,5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二)严格程序强化措施,防范化解风险 高新分局围绕“揭露问题、规范管理、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思路,针对内控管理“核心点”和问题风险“薄弱点”,做实做细内部控制程序和制度,修订完善了《济宁高新区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操作规程》。跟踪审计重点对项目审批、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工程结算、资金管理等各个关键环节开展审计监督,并通过竣工决算审计、项目绩效审计使跟踪审计覆盖了项目全生命周期。工程结算审计坚持初审、独立复审、专家审核、集体审理定案的四级审核把关制度,独立复审从专家库中抽调业务强、素质好、评价高的人员实施,当审核中出现疑难的工程造价专业技术问题或对审计结果产生意见分歧时,召集多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集中讨论,确保审计结果精准、公正、权威且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投资审计质效 高新分局坚持科技强审,持续以信息化、大数据赋能公共投资审计。一是建设数据分析室,配备高性能服务器及主机,具备了大数据分析、BIM建模等硬件条件;二是强化多方协同,通过分析财政、国企等财务数据,与公共投资审计形成多维度关联,同时通过与住建、行政审批、公共资源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形成建设项目大数据库,随时分析比对;三是强化BIM技术应用,在高新区全民健身中心跟踪审计项目中,利用碰撞分析、3D模型漫游等技术使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发现、解决设计方案中管线排布错误造成的交叉碰撞问题,通过方案优化减少变更63项,节约建设资金170万元,压缩工期55天;四是充分应用遥感、CASS等技术,在高新区生态水系统综合治理及景观提升PPP项目审计中,采用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利用航拍和CASS数据处理软件,重点对挖填土方、地被、铺装等工程量进行分析核对,有效解决了因异型、不易测量、地形阻碍导致的取证难问题,大大节省了审计资源,提升了审计结果精度,提高了审计效率。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